0551-6878 8887
今税咨询 > 新闻资讯 > 财税咨询
大数据时代,税务机关如何挖掘你的税务风险!
编辑:今税咨询 发布:2022-12-09 view:0

  近些年,依托于大数据应用,税务局获得的高质量数据规模显著性提升,功能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风控管理工作效能大幅度提升带来强大动力。但是,在构建风险管理机制工作中,存在机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核心要素信息采集不足、分类管理不精准、智能化创新开发较为缓慢等问题,笔者结合具体实践,就如何完善风控管理机制、提升风险管理质效提出一些建议。

  理顺管理、风控、稽查三者的工作职责,建立三方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从风控管理理论看,税务局通过分析涉税风险,对纳税人涉税行为作出高、中、低风险的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分别通过稽查、风控、管理三种税务手段应对。针对高风险运用稽查手段,中风险运用风控管理手段,低风险运用日常管理手段,通过风险评价与手段的匹配,实现岗责明确,各司其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这也是风控管理机制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

  从目前实际运作情况看,风控管理评价机制主要是通过指标、数值的分析展开,由于目前的指标还不能建立规范、合理的数值标准,难以科学量化,所以实际工作中,只能根据可能涉及的税额或疑点数量笼统地按照“高、中、低”三种标准归类,形成稽查、风控、管理三者工作内容交叉重叠的工作现状。例如,针对收入、成本的相关涉税指标本应属于偷税的涉税疑点,属于稽查的职责范围,而在实际的风控管理中,这类指标通常以“中、低”风险标识开展风控分析和应对。而针对此类指标的分析和应对,风控、管理手段因工作职能性质、工作规范等要求,常常又无法有效进行核实和落实,存在较大的工作责任风险。

  笔者认为,由于现行的“高、中、低”风险标识难以精准、量化,该方式本身无法解决风控管理工作重叠、重复的问题。建议将风险指标首先按照“政策风险”“税会差异风险”“少计收入、多计成本风险”“发票风险”4种风险类型进行归类标识,建立“政策风险”指标由日常管理岗进行应对,“税会差异风险”指标由风控岗位进行应对,“少计收入、多计成本风险”指标由稽查岗位进行应对,“发票风险”指标由稽查、风控、管理岗位共同应对的风控管理机制。对稽查、风控、管理指标分析应对后,根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制定工作指引规范,再界定“高、中、低”风险标识,按照高风险稽查、中风险管理、低风险风控的管理方式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方协同联动的风险管理工作格局,使工作有的放矢,减少工作重叠、重复,提高风险管理的工作效能。

  建立集群动态分类制度,发挥风险模型的规模效应

  集群化分类管理是风控管理的重要工作方式,可以把涉税信息数据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归类,通过同类指标的直观数据比对,产生的预警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风控管理工作中,集群分类管理方式具有较好的规模效应。例如,同行业指标中,毛利率、营业成本占收入比等可比性较强指标的同期变动,通过确定参考标准,准确找出指标异常的企业,再开展有针对性的风控应对。但从当前的评估集群分类来看,由于集群分类标准未进行统一和规范,系统信息数据尚未建立动态维护调整制度,导致监控指标对比精准度不足,集群风控管理规模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者为适应市场的发展,经营内容日益多元化,经营内容结构的变化成为常态。税务局应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灵活的集群分类机制,通过规范的企业信息描述,对诸如经营模式、行业特点、产品服务类型、产品品名、生产工艺、损耗率等信息内容,建立多维度动态采集、调整工作机制,使集群分类更为细化,提高指标对比的质量和精准度。

  建立集群企业核心数据信息采集制度

  近些年,税务局通过社会不同路径,不断加大信息规模的提升,信息数量、质量都有极大的飞跃,信息不对称状况也得到较大的改善。但从风控管理的实际工作状况看,一些关键核心数据,通过当前的信息数据路径无法采集,部分风险分析指标的精准度不高。如何提高风控分析指标的精准度,成为风控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风控管理工作开展主要以数值和指标进行风险任务的推送,一些行业的特定“要素”指标目前尚未进行规范采集,一般只能通过企业调取信息数据。例如,在工业生产企业中,生产成本与存货成本是企业涉税风险的关键点,主要原材料是企业生产成本核心要素。如果税务局掌握了原材料投入与产品产出数量比值关系,将该比值作为集群企业的核心数据指标,就可以极大提高风险识别的精准度,实现对企业成本及时、有效监控,发挥集群分类管理的规模效应,提高风控管理工作的效能。

  笔者认为,不同的集群分类,核心数据采集内容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经营内容、结构的动态变化,准确、及时调整集群归类。应根据法律法规,通过规则设计,制定规范、标准、统一的核心数据采集制度。通过核心要素的采集,提高涉税风险的监控能力,扭转风险识别滞后的工作现状。形成由事后应对发现,到事中有效识别,到早期风控预警的工作格局。建议单独设立机构,开展动态集群分类、核心数据采集工作。

  推进智能化建设与实际工作操作的紧密融合

  当前风控管理工作流程是,由上一级风控管理部门,通过数据指标特征库的分析识别,对数据指标异常企业,推送给下一级主管税务机关开展风控应对、落实和反馈等工作。从目前运行情况看,部分任务推送后,应对人员需要对推送风险问题进行理解,再根据工作内容,选择个人理解的应对方式进行落实。虽然发送任务时附带“工作指引”,但由于任务时限要求,应对人员常常按照个人的认知进行应对操作,工作质效无法得到保障。

  笔者认为,随着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在提高搜集、筛选、整理、加工、计算等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应加大智能化应用在工作操作中的引导功能设计,将工作经验、逻辑、步骤进行提炼、优化和完善,通过与新技术应用的设计开发结合,形成诸如菜单式、问答式、填空式的工作操作方式,智能化指引应对人员完成风险分析、风险核查、风险报告等工作内容,使工作操作达到规范统一,提升风险管理的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