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今税咨询 > 新闻资讯 > 税务稽查
什么是税务稽查?企业如何解决税务稽查?
编辑:今税咨询 发布:2022-06-24 view:0

  税务稽查通常是税务局对纳税者监管督察的一种形式,其通常是目的是为了查出各种偷税、漏税等行为,切实保障国内的申报纳税秩序。税务稽查通常是可分为常规稽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税务稽查对公司经营产生不良的影响,只要是公司正常的经营管理,基本上不容易发生税务稽查的情况。可是,假如被稽查后不能正确应对,那么公司可能会面临着比较大损失。接下来,今税为您分类整理税务稽查相关问题,帮助大家应对税务稽查。

  三种常见的税务稽查方法

  常规稽查是地方税务局有计划地对申报纳税管辖范围内纳税者及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的执法行为。

  专项稽查是稽查局依照上一级税务局的统一性部署或下达的任务对管辖范围内的特定行业、或特定的纳税者、或特定的税务事宜所进行的专门稽查。

  专案稽查是指稽查局依照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以立案形式对纳税者、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调查和处理。

  税务稽查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税务稽查就相似于法律法规和普通人的关系。普通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不违法违纪,法律法规就是保护我们的武器,反之则是严格规范人身行为的利器。公司如果不违背税法,正常的合理经营管理,那么税务稽查也就不存在了。

  公司如果申报纳税少了、相关业务不正常了、违规买卖发票了,税务稽查就非常厉害了。先是对公司进行罚款、再没收公司的非法所得、然后停止公司的发票供应。还可以把通常是涉事人员纳入申报纳税信用黑名单,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处罚管理,限制高消费等。更严重的还会触犯刑事责任,移交司法。

  公司假如正常的的依照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外经营管理,正常的申报纳税,正常使用发票等等,那么税务稽查也就不可怕了,反之还可以用来保护公司的正常的利益呢。税务稽查的各种职能手段都是依据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没有违法违纪,法律法规就是保护伞,而非达摩克利斯之剑。

  假如纳税者收到了税务局的一些处罚或者强制限制行为等,在不清楚自己哪方面出了问题的时候,是可以进行复议申请的。查清楚原委之后,假如自身没有问题却受到了处罚,是可以提前行政诉讼的。

  税务稽查的流程

  1.选案:对各种涉税数据、信息和线索进行收集、处理、立案、反馈;

  2.检查:收集案件的证据材料,对涉税疑点进行查证;

  3.审理:核实案件事实、审查鉴别证据、依照法律规定认定违法行为性质,制作结论性文书;

  4.执行:将税务文书送达被执行人,督促其按规定缴纳税收款项,对不主动履行的被执行人依照法律规定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

  公司被税务稽查怎么办?如何解决?

  1.如何配合?

  在平时,纳税者应抓好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等资料的分类整理保管基础工作。在检查中,积极配合检查人员出示相关资料,主动接受检查。对发现的涉税问题,配合调查,有错就改。可通过主动预缴税款等形式,减轻危害后果,争取从轻处理。

  《厦门市国家税务局厦门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

  2.隐瞒或拒不提供申报纳税资料会如何?

  依照法律规定保管相关账簿、凭证等并接受税务检查,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隐瞒或拒不提供申报纳税资料的小算盘要不得,可能将要承担以下法律后果:

  ①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条规定“纳税者、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局检查的,由税务局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②纳税信用等级判D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纳税信用管理若干相关业务口径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85号),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或者拒绝、阻挠税务局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税务稽查的,纳税信用等级直接判为D级。

  ③达到移送标准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八条规定“隐瞒或者刻意销毁依照法律规定理应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隐瞒、刻意销毁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依照法律规定理应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相关主管机构等出示而隐瞒、刻意销毁或者拒不交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一规定“隐瞒或者刻意销毁依照法律规定理应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