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提到财务风险,大伙儿第一联想到的是因未缴税或少缴税要被罚款和补交税款的情况。事实上企业财务风险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缴税行为不符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额而未缴税、少缴税,进而面临着补税、罚款、加收税款滞纳金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并没有完全享受到政策优惠,导致多交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负。下面小编抛砖引玉,列示几项常见的财务风险类型,大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查,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一、往来科目异常
1、“应付账款“长期挂账:有可能存有因利润较高而虚构暂估入库,或存有增值税较高而接受虚开增值税票的现象。
2、“应收账款”借方余额过大且挂账时间较长:可能是存有向外虚开增值税票现象。由于这样的情况下该企业只能收回开票手续费,而无法按票面金额收回全款。反之,该科目贷方余额过大,企业很可能存有延迟确认收入现象。
3、“其他应收款”异常:有可能存有实际为股东分红,然而为了能不缴股东分红个税,利用挂“其他应收款”从企业提取红利,然后利用发票来冲账的行为。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第二条规定:“缴税年度内个人投资者从其投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借款,在该缴税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其未归还的借款可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4、“其他应付款”余额较大或长期挂账:很有可能存有企业有“小金库”的情况,存有账外经营收入,账内资金短缺时,在账上体现为向股东或法人借入资金。
二、资金与收入长期不匹配
在商业合理性角度从长期(一年及以上)来看,企业的资金收支数据与权责发生制下的收支数据是基本匹配的。如果财务报表表间相关项目匹配性较低时,会有可能存有如下问题:
《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很大,同时,《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期末余额很大,但利润表中的收入发生额却很小,企业很可能存有已收到资金,且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但因对方未索要发票,故未及时性确认收入并交纳税款的现象。反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大,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不大,但收入发生额却很大,则企业很可能存有向外虚开增值税票现象。
三、存有大量现金交易
在各种各样智能化支付方式如此便捷的时代,税务局对大笔金额现金结算一般都是持高度怀疑态度的,会认为这不符商业常规,也很容易人为操控。因此,实务中现金交易业务是税务局重点关注的,企业如确实发生现金业务,需注意留存证明业务真实发生的相关资料备查,比如:现金发放工资,可留存员工签字的工资表、现场发放工资时的照片或视频等资料。
四、“张冠李戴”导致的某项费用异常
各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A项业务支出超税前扣除限额,找无扣除限额的B项业务“替票”入账。例如:税务局利用数据分析注意到某公司“办公费”金额异常,利用检查查出该企业入账的办公费用与实际办公需求不匹配。
税务局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比对,查出该企业的办公费中88%以上为购买打印纸的支出,对此情况持高度怀疑态度。于是将该企业所有打印机同时打开,连续打印十分钟,用10分钟打印纸的耗用数量推算出全年最大的打印纸耗用量。测算结果显示,所有打印机24小时×365天不间断运转也消耗不完“购买”的打印纸。最终查出,该公司是因业务招待费超标,用“找来”的打印纸发票来入账,想避免汇算清缴时的调增,以此来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
五、税收优惠应享未享
对于一部分服务业在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情况,我国及时性出台了加计抵减现行政策,但许多财会人员因对现行政策掌握不及时,未享受到政策红利。